現在和新相識的人提起自己是老師,通常都會聽到「現在的學生難教嗎?」的提問。近年我都笑說不難,但回想第一年教書時我常常發惡夢,就是因為課堂管理不善,有心無力,苦了一些用心學習的學生。自此,我確信先管後教的重要性。
嚴不一定是惡,但必需要堅守原則。說好了的規則必須遵守,沒遵守便要有後果,建立好形象,以後便比較容易管理課堂了。一個好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前幾天和友人談起人生,她說:「人生不過是想找個人相伴,就好像去旅行,一個人去不是問題,但當你遇到有趣的事,就想身邊有個人和你一同經歷,然後可以分享這個經歷。」
曾經有好幾年,我一直在發同一個夢,夢的內容我都不太記得,地點通常都是銅鑼灣,而且都是在清醒前的一刻,我就發現自己赤腳在街上行走,然後我便很着急,想著怎樣才可以用最快的方法穿回鞋子。還有,我會很努力去回想,為什麼自己會赤腳在街上,是當初忘記了穿鞋才外出,還是覺得外出不用穿鞋?通常在我很努力地去上的時候,我便會醒來。其實我在害怕什麼呢?是怕沒有穿鞋雙腳會痛,還是怕旁人的目光,畢竟在銅鑼灣的大街上,沒有穿鞋子在街上行走,有點像瘋子的感覺。
上一次發這一個夢的時候,好像已經是以年去計的距離,昨夜突然又出現了這一個夢境,就此記錄一下。
曾經看過一段短片,片中的女主角在軍營的廚房當女工,她的爸爸覺得軍人收入低微而且工作危險,所以千叮萬囑女兒不要和軍人談戀愛。後來女兒還是和一位軍人相愛,爸爸知道後大發雷霆,試圖棒打鴛鴦。
韓劇時常有主角患重病只餘下數個月白命,便執意隱瞞相愛的人,並假裝不愛,狠狠讓對方傷透心離開。
愛是甚麼?我其實也不懂得,書本沒有教過,也沒有人能肯定回答吧。但這刻我理解的愛是快樂。快樂是誰決定?當然是自己。故事一中的爸爸和故事二的主角用自己快樂的標準加諸於所愛之人身上,真的是對愛的人好嗎?若他們坦誠地承認所作所為其實只為自己,不為他人,也未嘗不可。不過,在這兩個故事中,我卻看到他們都缺乏溝通理解,若果多點溝通,大概可以找到一個讓大家都快樂的方案吧。特別是故事二,主角以為若果兩個人只有一個人能快樂,會選擇讓對方快樂,讓對方不用承受深愛後失去自己的痛苦。可是每個要的都不一樣,誰人有資格去替對方做選擇?若果主角所選的是讓自己快樂還說得通,自己不快樂而對方又未必快樂,我都不懂得如何去形容這個選擇了。
王菲的《給自己的情書》,歌詞很好,無論是熱戀中、失戀中、單戀中、沒戀情中也適用。「自己都不愛,怎麼相愛,怎麼可給愛人好處」,真的,無論如何,都要先愛自己,先讓自己快樂,才能讓所愛的人快樂(若沒有所愛的人就更要愛自己,笑容是魅力所在)。
若果在人生完結時跟你說,你若果這刻願意跳出框框去試,結局會很美好,你會否後悔這刻沒有去試?
人生每一個決定都好像賭博,你在做決定的一刻永遠不知道結果,但和賭博不一樣的是,你永遠不知道這個做這個選擇會不會比做另一個選擇的結果更好,因為你不能夠同時經歷兩個結局去比較。假使你選擇了A選項,但過後發現結果不是自己想看的,即使這刻可以再去改變,再經歷選項B,但你在經歷選項B時,心態和經驗已經和當初不一樣,所以在經歷選項B時即使結果更滿意,亦未必代當初選擇了選項A是錯的,因為可能沒有嘗試過選項A,你經歷選項B時會輸得一敗塗地。所以,任何結果也不能作為後悔的原因。
小時曾經看過一本書,你隔幾頁你便要做選擇,例如做A選擇你要看第三頁,做B選擇便看第四頁,然後又繼續做選擇直至結局。那時發現結局不完美,便翻前幾頁重新再選,結果所有選擇的經歷和結局都看過幾次。若果人生就的好像這本書一樣也不錯,可以知道所有的經歷,就不再帶有遺憾了。
不過有些經歷,若果真的是自己的人生,你會好怕重新再來,萬一再來還是一樣呢?
好喜歡《童夢奇緣》的一句對白:「人生是一個過程,可悲是它不能重來,可喜的是它不需要重來。」
今早我突然慨嘆一句:「年輕真好!」然後對方答說:「喂,你可以保持心境年輕。」
對喔!就像Tuesday with Morries,Morrie說,80歲比20歲幸福,因為80歲曾經歷過20歲,他可以選擇用80歲還是20歲的態度去面對每一天。喜歡瘋狂時便盡量瘋狂,需要成熟時又可以立馬成熟!
心態取決一切。
人大了好像好多想法都變得不一樣。
剛回看自己多年前寫的文章
http://leekayee.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_12.html?m=1
那時覺得只是開心地活一生太幼稚,現在覺得快樂其實是最重要。
這所指的快樂,不是單單的吃喝玩樂,而是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想要得到什麼,然後用盡全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便是快樂了。
快樂,好簡單,又好困難。重點是,你了解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