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平等


對於「平等」,我一直存在很多疑惑

以投考警察為例,對女性的體能要求比男性低,這是否不公平呢?若果立定跳高只需要35.6厘米便可以達到執行到警隊的任務(若果不可以,那麼聘請她們幹麼?),為何對男性投考者的最低最求卻是45.7厘米?這又是否歧視跳得不夠高的男性?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秋雨夜

十一月是惹人發愁的月份,幸好她是這般爽朗。
雨讓人鬱悶,夜亂人心。
這深秋的雨夜,該我想起海的味道。是雨夜的海邊是錯誤的起點。
秋天不應該下雨。

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我和我的失明學生(一)

我的學生中有一位學生(A)是全失明的。不是,我所任教的學校並不是一所特殊學校(保障學生私隱,我不會公開這所學校的名稱),而大部份學生都沒有特殊教育需要的。

學期初, A就某課題向我請教,我於放學後到他的課室替他補課。解答完他的問題後,我記起他的有一份點字文件在我處,我便著他等我一下,我會到教員室把文件拿給他。怎料,他答說:「我到教員室門外等你吧,你是老師,我不應該麻煩你為我走來走去的。」

我聽到這話後的第一個反應是:從這兒到教員室要走到走廊盡頭再落兩層樓,要你走過來不是更麻煩嗎?第二個想法是:如果是其他學生,我會要求他們到教員室來拿文件,再者,讓他來到這學校接受教育,不就是要他學習獨立,融入社群,若果我太遷就他,只會害了他。所以,我告訴他在教員室門外等我。

(待續)

2012年11月10日星期六

I want my life to be....

前陣子學校於早會邀請了一個於正於香港大學就讀的醫科生前來演講,這位醫科生的父母均是無國界醫生,她曾於七個國家居住。

她的演講目的是希望學生找到一個形容詞來填寫這個句子:"I want my life to be..."
她分享了數個故事,講述是她遇過的人如何make a life,然後她說,許多人都告訴我們,要努力學習,考取好分數,考入一所好的大學,找份好工,嫁個好老公。其實,人生不一定要是這樣。人生不單是學習(studying),我們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做。

我很認同她的話,可是,我覺得對於這班學生來說,這段話不夠完整,她們太年輕了。人不一定要上學(schooling),但必需不停學習(learning),要有所作為,知識技能見識膽量運氣缺一不可。
 我想起了在喀麥隆的經歷,那時年少氣盛想為世界做些甚麼,在那兒發現自己很多東西都不知道,那時有個念頭,若果自己曾唸醫,也許會更有作為。

那天,我特意早些完結我想要教的東西,多花數分鐘時間和我所教的學生分享我的想法。我告訴她們,當未找到想要做的事情時,甚麼都要去學,書到用時方恨少;當找到想要做的事情,更加要去學,因為到那個時候,她們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原來有這樣多!

2012年8月4日星期六

為什麼我又回來了?

又回到位於泰北的緬甸難民學校。這兒的生活真的很難挨,只有簡陋的設施,蚊叮蟲咬只不是小事,最擾人的是細菌感染,雙腳又紅又腫,痕癢難耐。為什麼我又回來了?是要自討苦吃嗎? 這種生活我是永遠不能習慣的,但是回到這兒總有種很親切的感覺,這兒好像已經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份。 跟這兒的難民談天,每每都很感動,切實地感受到他們的生命力,聽著他們談自己的夢想,他們知道自己的困境,但絕不妥協,努力地活著,知其未必可為而為之,就是這股生命力,讓我感到幸運,我也要努力去活,才不辜負上天給我的幸福! 所以,我又回來了,有一點是想為他們做甚麼,用我的專業知識教他們一點東西,但更多是,讓我感受生命,不至於在這石屎森林中迷失。

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用意何在?

在 Facebook、Twitter 這些上平台,不時看到一些模稜兩可的status。

曾聽說過我們正處於一個"I share. Therefore, I am" 的時代,我們都渴望被關注,有甚麼心情起伏,都必需透過這個平台來分享,好像只有分享過,才能證實感覺的存在。

然而,我們又怕被看穿,唯有用一些沒主語沒謂語沒中心思想的文字,然後心裡期待著,希望某個人又或某些人可以猜透箇中意思。儘管期望落空,大可自我安慰一翻,也許是人家太忙沒看到,又或是未把含意領匯出來罷了。

最惱人的是,遇上那些對號入座的人,自以為了解人家,留個不相干的評論,想把留言刪除,又好像不太禮貌,還是blogger 好,可以opt out comment 的功能。

結果,我們分享了,又好像沒有分享過,心還是癢癢的,本來的孤單變得更加寂寞,只好再寫下另一個更有深度的status。

重覆又重覆,不為甚麼,只不過是在掩耳盜鈴吧。

2011年12月31日星期六

鐵船峰記

真正探索盧山好像只有一天. 五點起床看日出, 然後一直走走走走走...
到了某個位置, 紅姐說, 對面山頭的形狀像隻船 bla bla bla bla .....棧道....bla bla bla....
棧道這兩個字莫名其妙地引起了我的興趣. 突然, 某人提議從棧道爬去對面山頭去.
有五個人和應.
紅姐說, 五時前要回到這兒, 否則便趕不及最後一班吊車.
看時間, 我們有2.5小時!


2.5小時, 我們要跑下山, 爬上山, 再跑下山再回到這個山頭趕上最後一班吊車!

興奮過後, 共有五名挑戰者! 2.5小時!!
抬頭望上山, 看來不是人人能走到頂峰, 誰走不動, 請自己走回頭找回大隊.

萬分雀躍地走著走著. 沒多久, 便感到很勞累. 在叢林間, 看不到天, 只感到還有很長很長的路.
也許已經走過很多路, 真的感到走不動了. 大叫: 我唔繼續啦!
然後轉身想走. 一轉身, 看不見大隊. 算吧, 硬著皮頭繼續吧!
大叫: 等埋丫.      然後向前衝.
嘩. 前面沒路. 棧道失修吧, 手腳並用的爬過那支離破碎的東東. 嘩. 見到天空了!

見到天. 感覺目的地快到! 好興奮.

那時不知道, 其實還有很長的路. 但跨過一大步, 亦不再感辛苦.

do not give up, the beginning is always the hardest :D

不知不覺間便到了頂峰!

只要不放棄, 成功便在不遠處 :)
我要加油!!!!!!!!!!!!!!!!!!!!!!!!!!!!!!!!!!!!!!! 努力!!!!!!!!!!!!!!!!!!!!!!!!!!!!!!!!!!! YEAH!!!!!!!!!!!!!!!!!!!!

下山, 還有一段故仔!

[[不肯定它的名字是否真的是鐵船峰. 但這名字讓我想起麥旋風XD]]

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I have no future.

去年,我曾於在泰北的一所收緬甸難民的學校義教。
該學校不位於難民營, 學生在學校裡寄宿,假期時才會回營或返回緬甸探望家人。

除了義工,學校還會聘請數位當地人作為老師。其中一位老師,她今年二十一歲, 完成grade 12後參加了一個由world education辦的英語與技能培訓課程後便被安排到這所學校實習一年。

我問她:「你來年有甚麼計劃?」 她告訢我她希望唸大學,她計劃應考一個國際試,從而取得獎學金入讀泰國的大學。
我 又問她:「你想修讀甚麼學科?」她答:「教育。 但我不肯定,我不知道我有甚麼選擇。我很渴望可以繼續唸書,但有甚麼大學會取錄我這種人,又有甚麼科目可以讓我選擇,全都是未知之數。I have no future but I will fight for it!」

很感動.

今天在某人的facebook status看到同一句話 -- I have no future。我覺得很諷刺,身於香港我們很幸福,就算我們想到外太空走走,也只不過是廿萬美金,我相信我們肯努力,二十年內我們必定能做到。然而,這位老師她不過是希望唸大學,她知其未必可為而為之!我們有資源有能力甚麼都有,應該感恩,更加努力!

共勉之。

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

性格

曾聽說有研究指出,一個人的性格有50%與基因有關,故此,除非生命有重大起跌,性格是很難改變的。

然而,很多人給予建議以「改變」某人的性格,其實那些建議只能改變該性格帶來的某種後果,並不能改變其真正性格。

例如,某人性格剛烈,容易發惡,你提議他每次發惡前先在心裡數十秒才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利用這十秒時間冷靜。這個建議只能令他減少發惡,但他性格仍是剛烈,遇不如意事仍想發惡,只是沒有真的發惡罷了。

又例如,某人十分粗心大意,每次用膳也會把桌上的水弄翻,你提議他吃飯時減少大幅度移動雙手。同樣地,這並不能改變他粗心大意的性格。

順帶一提,有些人會建議別人少些發脾氣又或處事小心些,其實這些建議完全沒有建設性。如果某人能夠少發脾氣,又或是處事小心,他根本不需要另人的建議!

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摸黑冒雨爬華山

於西藏遊山玩山玩水後,我和友人們便到西安遊覽,而整個西安之旅,最難忘的是華山之行。

華山是五嶽中的西嶽,最高峰處於海拔二千一百五十九點四米。此山以險著稱,我沒有甚麼登山經驗,能夠走完華山安全歸來對我來說是一大創舉!

那天,我們到逹華山山底時已是下午五點半,本打算乘索道(吊車)上山,趕上山看日落,但索道因下雨而提早停駛,而天陰亦沒法看到日落,我們便改為於餐館吃晚飯。餐館的人都勸我們不要於雨天摸黑上山,勸我們於他們的旅館暫住一晚,明早索道重開才上山,我們都認為他們是為生意才這樣說,便決意上山。

到 了 山腳,遇上一班小孩,問他們是否上山,他們答說只是在此處遊玩,還著我們不要於此時上山。小孩子的說話特別有說服力,心裡有股涼意,但友人們都沒有退走的意 思,便繼續往前走。到了售票處,職員們再著我們三思才上山,我們問是否有人正在上山,他們答說有,我們便踏上上山之路。初生之犢,得個勇字!

待續.

2010年8月15日星期日

再來中學逸事

這兩個故事都是發生於中四,亦都是和名字有關。

=====

背景是中四英文課。

派回作文功課後。
A:我份作文呢?
老師:我派曬啦喎。
然後那位老師在亂七八糟的教師桌左翻右找。
A大叫:哦~~~~~~~~~你整唔見左我份嘢!
老師定眼望著A同學,然後說:你姓「賴」?
坐在A同學旁邊的賴同學立即大叫:Miss,你唔好姓氏歧視喎!

=====

背景是中四生物課。

老師:我地而家又到問書ge環節啦。我會叫唔同同學出黎答呢條問題。
班上有位同學姓吳名桐,佢立即立來走到黑板前準備回答問題。
老師呆了一下, 然後說:我意思係叫唔同ge同學出黎答呢條問題, 不過吳同學你自告奮勇我都好欣賞。

=====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中學逸事

我很喜歡在日記裡記下一些很好笑的對話.
最近翻看日記本子, 看到兩篇很有趣的日記, 分享如下:

背景是中七的化學課。

老師:A你做咩坐咁後?
A:我高吖嘛
sir(指住另一行):呢行冇人坐,實唔會遮住人啦。
A:我目不斜視嘛,坐側邊唔係咁好。
sir:B你又做咩坐咁後丫?
B:我遠視嘛。

*******************************

又係化學課。

老師:我唔係叫你幫我睇住佢?
C:我咪淨係得個睇字囉。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

缺水

昨天終於天降甘露,亦因如此終於有自由水!

昨夜四時鄰居發現有水,便立即把我喚醒.把屋內所有能盛水的器皿都盛滿了水.並立即洗小部份衫!一如所料,自來水的供應於清晨六時便停了。對上一次有自來水的時候是五天前,那次等待了足足八天呢!

沒有水的日子我們是如何度過呢?從我的住所步行五至七分鐘左右有一條河,從河的沿頭接駁了一條水管,人們便會從水管處取水.某次我拿了一個20L的水桶,去程花了六分鐘,回程卻用了差不多三十分鐘!在非常時期,取水實在太辛苦,便索性於河邊洗衫.有些人還會於河邊洗澡呢!

於香港,若我於河邊玩水,回來家後第一時間便是洗澡及洗衫.現在我用河水洗衫及洗澡,又算不算乾淨呢?

2010年4月3日星期六

將來

前陣子看書,書中提及非洲人對時間的觀念跟西方人不一樣(題外話:東方人呢?)。西方人認為時間軸上包括過去,現在,以及無限的將來;而非洲人認為時間只有過去及現在,他們並沒有將來這個概念,而且將來並不存在的。

這可以解釋為何他們都比我們快樂。很多時侯,我們都為將來而擔心,又為將來而忙碌,若將來根本不存在,我們只活在當下,定必減少了許多煩惱。

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

婚前性行為

近年,有一種能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今年,有組織資助在我當義工的村落的九至十三歲接種這疫苗。那時我正在CMBC義教。

由於這疫苗對處女最為有效,當CMBC的老師集合了十三歲或以下的女生後,便查問她們有否性行為經驗,竟發現部份學生已有此經驗,而她們對自己已非處女感到愉快,這使老師們感到不安。事後,老們便於教員室討 論,她們認為現在的資訊比以往發達,學生較易接觸有關性的資訊,以至這現象,而最麻煩的是,當你告訴她們這是婚前性行為是不當行為時,孩子們便更想嚐試。

這使我感到奇怪,當教會於這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而婚前性行為又被教會所反對,當人們到教堂或禱告時,他們到底是抱著甚麼的心態呢?

2010年3月18日星期四

在喀麥隆義教

這兒的學校可分為官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官立學校的學費比私立學校便宜,特別是中學,私校的學費通常是官校的兩倍或更多。

自從上星期開始,每星期有四天我也會到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 Kiyan 教中一級數學。她是一所官立中學,共有兩班中一,1A有81人而1B有80人,你也許會覺得這比大學講室內的人數更多,但這卻是這兒中學每班人數的平均數字,另一所歷史最攸久的Government Bilingual High School Kumbo,平均每班的人數竟是110人!

由於他們的課室大小跟香港每班四十人的差不多,亦可能因為我已習慣了每班有很多人,所以我也不覺得這些班房內坐了八十人呢!

也許你會以為教這麼多人的一班會很難管理他們的跌序,事實上卻很容易。當你走進課室,他們便會自動起立並敬禮:「Good morning/Good day Madam」。當有人不專心或嘈吵時而我停止發言時,其他人便會阻止說:「Stop noise! Listen to Madam!」,然後他們便會靜下來。當收集功課時,有人會主動幫忙整理。當我發問時,他們會很勇躍地舉手回答,當某人答錯時,知道答案的便會立即舉手, 希望我會選他們回答問題呢!當然,當中亦有不專心上課的人,但總括來說我是挺喜歡教他們呢.

在喀麥隆的生活點滴

時光飛逝,自二月三日踏上這遍土地,已經一個半月的時間了!

除了頭一天的車程,我所有的時間也是花在Kumbo 內.不能夠說十分了解這個地方,但也開始融入這兒的生活了。頭的一個月是適應期.認識這兒的人地和事,了解這兒的風土人情等。
現在是投入期,就是開始忙於工作了,感覺好像來了不久,但又很快便要回去,希望能體驗更多!

在沒有電視、上網費用昂貴的情況下,煮飯、洗衫和寫日記竟佔據了很多的時間(特別是寫日記呢,每天也發生很多很特別的事呢!)。每晚十一時前便睡覺,早上七時便起床(剛來的時候多是被雞啼聲吵醒呢!),是反撲歸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還有,很喜歡與大自然這樣親近的感覺,若果路程不多於一小時,我也會選擇步行。

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甚麼是貧窮?

去年三月,我到了烏干達參加了一個由AIESEC舉辦的國際學生會議,討論一些關於非洲的問題。很多的非洲國家也面對著貧窮的問題,可是,到了那個境地才不算是貧窮呢?

-流浪漢,沒有足夠的錢租住房屋
-一個家庭,他們所擁有的錢足夠他們租住一個地方,但餘下的錢只足夠每人每天吃一餐白米飯。
-一個家庭,他們不用挨餓,但沒有錢讓孩子唸書。
-在香港,一個低收入家庭的衣食住行也勉強足夠,但沒有錢買電腦讓孩子做電腦科功課。
-在某個國家,唸醫科的費用很昂貴,某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唸醫而他的志願是當醫生,他沒有足夠的錢唸醫,但他的錢足夠他唸其他的科目。
-某人精通多國語言,而他渴望能到世界各地增廣見聞,但在他所處的國家,他所能賺取的金錢永遠也不足夠他離開自己的國土。

談到這兒,我想討論的問題是,到了哪一個憬像,我們才算是把貧窮的問題解決呢?若果貧窮的沒有足夠的能力或金錢以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那何為基本需要呢?最初是衣食住,然後我們會覺得教育是非重要的,其後我們又會談及夢想、理想。

這個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當義務工作,又或是捐款助人,目的是使人類資源「比較」平均地分配,在步向平均分配的中途站該如何,又有一個標準答案嗎?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閒話

與生俱來我們都想知道更多的事情,同時我們又都不大希望別人知到自己很多的事情。每當聽到一些蜚短流長,總不禁想:根本與你無關,為甚麼你想要知道呢?

然而,我們都在努力地去知道更多「與我無關」的事情。
水的希望、竹林深處人家,與我有關嗎?
sin pi 是甚麼又與我有關嗎?
唐太宗曾經做過些甚麼又與我有關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何時結束又與我有關嗎?
沒有關係,為何我們又要去得知答案,還牢牢記住呢?

有人會反駁說,關乎我的考試成績,關乎我的前途吖。
那些對你來說是「閒話」的事情,亦可能關乎別人的快樂,又或者可以當作別人的參考資料,以防再重蹈覆轍。

也許唐太宗也很討厭你記得他沈迷女色,引至安史之亂,那麼,你也不要那麼介意那些說閒話的人了。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活著的意義

中三的生物科,其中一課節是關於寄生蟲。
課文中的詳述一種名叫豬縧寄生蟲,這種生物有一個鈎,還有吸盤,用以依附寄主。牠不能走動(也不希望走動,否則用不著鈎及吸盤),只懂得吸收營養。此外,由於牠們很基本上沒可能遇上「伴侶」,上帝便把牠們創造為單性繁殖。當老師說到這裡,我立即問:「牠們活著有甚麼意義呢?」

若果我的學生這樣問我,我會怎樣回答呢?
也許我會反問她,活著一定有意義的嗎?
數十年的人生,我們必定曾為人生的意義而苦惱過,然而,我們好像也跳了一步----活著,必定存在意義嗎?若活著不存意義,我們便不用尋活著的意義了。

有人曾經說過,活著其實本無意義,只要我們強加一個意義。
曾幾何時,我認為要繼續活下去,只不過是我不想改變現狀。

反正,死亡是必經的,不嚐盡人生各種東西才死亡,好唔抵。